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雨洪管理理念,通过模仿海绵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特性,利用生态技术实现城市对雨水的自然调节与资源化利用。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化设计,提升城市应对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核心概念与目标
定义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如洪水)时表现出良好的“弹性”,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过程实现雨水的自然迁移与资源化利用。
国际术语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Low-Impact Development of Rainwater Management Systems),强调减少开发活动对自然水文特征的干扰。
核心功能
控制径流: 通过渗、滞、蓄、净等技术,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资源化利用
生态修复:修复城市水生态,提升生物多样性。
二、关键构成要素
海绵体系统 包括透水路面、地下调蓄设施、绿地、湖池等自然与人工组合的生态系统,负责雨水的吸纳与净化。
技术措施
源头减排: 通过绿色建筑、雨水花园等技术减少地表径流。 过程控制
系统治理:统筹协调水量与水质、生态与安全等多维度关系。
三、建设意义
防灾减灾:提升城市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资源优化: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降低对传统水资源的依赖。
生态改善:恢复城市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将雨水管理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全过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