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步骤:
精确性
教学目标需要准确表达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能力,表述要具体明确,避免模糊或含糊不清。
可衡量性
教学目标应设定可量化的标准,学习者可以通过能力测试或考核来评估学习成果。
实际性
教学目标需要与学习者的现实需求和相应的学习阶段相符合,引导学习者关注现实生活的场景,使学习内容具有实际应用性。
行为描述
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做什么,以便在学习结束时能够观察到他们的学习成果。
可观察性
目标应该是可衡量和可观察的,以便能够确定学生是否已达到目标。
具体性
目标应该具体明确,避免模糊或含糊不清的描述。
实现可能性
目标应该合理可行,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课程要求。
全面性
教学目标应指向学生的情感、认知、技能等维度,各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适切性
根据授课时间的长短,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不可过大、过多,以免造成目标无法实现。
结构
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示例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能够:
知识层面
掌握(具体知识点)的概念、原理、定义等。
理解(具体知识点)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了解(具体知识点)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技能层面
能够运用(具体技能)解决(具体问题)。
能够分析、评估和解释(具体现象/数据/情境)。
能够应用(具体技能)进行(具体操作/实验/调查等)。
态度和价值观层面
具备(具体态度或价值观)并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表现出来。
发展(具体态度或价值观)并运用于(具体领域)中。
具备(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意识和方法论。
建议
明确性:确保教学目标清晰明确,避免使用模糊的表述。
量化性:尽可能使用可量化的指标来描述教学目标。
相关性: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要求紧密相关。
可操作性: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通过观察或测试来评估。
全面性:考虑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技能等多个维度,确保全面发展。
通过遵循上述原则和步骤,可以制定出既符合学生需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