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等级划分主要依据科举制度,具体如下:
庶吉士
明、清两代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进士
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贡生
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
举人
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举人在礼部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可方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
秀才
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读书人被称为秀才始于明清时代,秀才是一种身份。秀才相当于现在的硕士。
童生
成为童生之后,下一个等级就是秀才了。这也是要参加考试的,这次考试则要去省里参加考试。
此外,还有一些文人的别称,这些别称或代表着他们的性格、文章风格或信仰,如青莲居士(李白)、东坡居士(苏轼)等。
总结:
庶吉士:翰林院短期职位
进士:殿试及第者
贡生:优异生员
举人:地方科举中试者
秀才:明清两代生员
童生:通过县级考试者
这些等级划分反映了古代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不同阶段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