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滑稽列传》。原文中描述了一种鸟,它三年不飞也不叫,但一旦起飞便能直冲云霄,一旦鸣叫就会使人惊异。这个比喻用来形容那些平时默默无闻、不显山露水的人,在关键时刻却能够做出惊人的成绩或表现。
具体来说,这个成语与两位春秋时期的君主有关:楚庄王和齐威王。楚庄王的故事记载在《韩非子·喻老》中,而齐威王的故事则记载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楚庄王在右司马伍举的隐喻下,意识到自己应该振作起来,最终成功振兴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威王则在淳于髡的讽谏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励精图治,使齐国成为中原强国。
因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楚庄王和齐威王的故事,它们都强调了平时默默无闻的人在关键时刻能够取得惊人成就的道理。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