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个人经历与情感抒发:
辛弃疾在南归十二年后,虽任东安抚司参议官,但仍旧投闲置散,心中充满壮志却老大无成。一次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爱国情怀的表达:
词中舒发了辛弃疾抗金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怀,同时表示他既不作只为口腹而回乡的张季鹰,又不作只会“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要作如刘备那样的英雄。这首词纵横豪迈,体现了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表达了作者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对时局的无奈与悲愤: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他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与悲愤。
综上所述,辛弃疾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为了抒发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的悲愤之情,表达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以及对时局无奈与悲愤。这首词通过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出语沉痛悲愤,但基调还是激昂慷慨,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