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有以下几种:
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因忠贞不屈被贬谪至汨罗江边,于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为了纪念他,当地百姓划龙舟寻找他的尸体,并在江中投放珍贵的米饭、菖蒲叶,以防鱼虾噬食。此后,这种龙舟竞渡、食粽子、挂艾叶等方式传承至今,成为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辅佐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却被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死前要求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上,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夫差大怒,将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钱塘江。人们感怀伍子胥的忠心,便在这一天纪念他,这也被认为是端午节的起源之一。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被曹娥的孝心感动,于是把这天作为纪念她的节日,也成为端午节的来源说法。
此外,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等。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纪念屈原、伍子胥和孝女曹娥是最为广泛流传的三种说法。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