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两种相反的气候现象,它们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温度、气候影响以及形成原因上存在显著差异。
海表温度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表现为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通常在圣诞节前后最为明显。
拉尼娜现象:表现为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通常连续6个月低于常年0.5℃以上。
气候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特别是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等地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
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通常伴随厄尔尼诺而来,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形成原因
厄尔尼诺现象: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减慢会促进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与信风加强有关,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使得海表温度异常偏低。
发生频率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频率较高,平均每四年一次。
拉尼娜现象:发生频率较低,自1975年以来,拉尼娜现象的发生频率仅为厄尔尼诺现象的一半。
监测与预警
厄尔尼诺现象:通过NINO3.4指数等指标进行监测,若海表温度高于0.5℃持续五个月,则被认为是厄尔尼诺。
拉尼娜现象:若海表温度低于-0.5℃,则会被认定为拉尼娜现象。
总的来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两种极端表现,它们通过影响全球的气候模式,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天气走向,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