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原名戴朝寀,字丞,小名海山,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浙江省杭州市人,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戴望舒出身于书香之家,小时由母启蒙,天资聪颖,眼界开阔,酷爱读书,擅长写作。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后转入复旦学习法语。1927年写《雨巷》,声名鹊起,被誉为“雨巷诗人”,还与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32年留学巴黎大学与里昂中法大学。回国后,先后参与办《现代诗风》、《新诗》,主编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1938年与同人发起“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又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宣传抗战,遭日寇逮捕,入狱患病,获释后,相继任教暨南大学、上海师专、上海音专。1949年,参加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任国际新闻局法文科长。1950年,因病逝世,年仅46岁。
戴望舒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诗境、语言风格及诗体特点闻名于世。他善于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情感,这成为了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他的诗歌作品如《雨巷》等,以其朦胧美和音乐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此外,他还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深受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例如,《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那时大革命失败,诗人因参加革命活动,遭到浙江省府追捕,不得不避居松江友人家。在潜逃的孤寂中,他回忆奋斗的历程,咀嚼失败的痛苦,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从而创作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