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平仄相对
上联和下联的相应位置,平仄要相对。例如,上联是“山色攒文气”,平仄为“平仄平平仄”,那么下联“湖光澄读心”平仄为“平平仄仄平”。
句脚平仄规则
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是传统习惯,也是格律的要求。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联和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表示“因”的为左联,表示“果”的为右联,时间在前为左联,时间在后为右联。
调马蹄手法
如上下联有多个句子,则需要采用曾国藩说的“调马蹄”手法,即各句末一字依照“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顺序,再长也是如此。
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不能失替
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必须平仄相间,不能一路平下去,比如“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对联的形式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平仄的两套系统
一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称为古声;二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称为新声。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但不能混用。
这些规则共同构成了对联的平仄基础,使得对联在音韵和节奏上更加和谐优美。在创作对联时,遵循这些规则可以使对联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