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以下是关于清明节的由来简介:
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清明节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后来与寒食节有关,因此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命名:
清明节的名称来自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节令特点,它不仅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
习俗: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核心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民俗活动。
寒食节: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因忠于国家,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当时正值春寒料峭的寒食节,介子推为了怀念故乡和国家,不顾禁令生火煮食,只能生吃冷食。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就在清明节前一天不生火烹饪,只吃冷食。
节气与节日: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文化内涵:
清明节不仅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不仅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祈求和祷告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日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综上所述,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核心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