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主要与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和他的忠臣介子推有关。以下是详细的传说和来历:
重耳流亡与介子推割肉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但始终有少数忠心耿耿的臣子追随他,其中就包括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送给重耳吃。
晋文公即位与寒食节的设立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即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提醒晋文公,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愧疚,立即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然而,介子推不愿名利,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但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企图逼出介子推。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最终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清明节的形成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爬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于是给老柳树冠以“清明柳”的称号,并把寒食后的一天作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了节气的含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各地发展了不同的习俗,扫墓祭祖、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辈的敬意和怀念。此外,清明节还有吃冷饭的习俗。
综上所述,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清明节逐渐成为了中国民间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并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