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著名神话传说,讲述了大禹为了治理肆虐的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解除水患,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远古时期,当时中华大地上洪水泛滥,淹没了九州大地,人们无家可归,四处逃难。当时的统治者尧看到百姓受苦灾难,决心治理洪水,拯救黎民百姓。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推举鲧去完成排水任务。鲧采取了“堙”和“障”等堵截的办法治水,但治水9年,劳民伤财,洪水反而越来越大。
鲧治水失败后,其子禹被推举为新的治水者。禹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认为采取堵截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根据地势高低,顺着水流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才是最好的办法。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修筑堤坝,另一方面改过去“堵塞”为“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亲自带领27万治水群众,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劳动。他不仅指挥整个治水工程,而且身先士卒,同群众一起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由于长期的辛勤劳动,他手上长满了老茧,小腿上的汗毛也全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看一看,一心一意治理洪水。
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大禹的治水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奋斗的象征。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斗争的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大禹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