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学习并背诵杜甫的这首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
-
理解诗歌中的叙事性和抒情结合的手法。
-
过程与方法:
- 分组讨论,分享诗的内容和创作背景。
-
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探讨杜甫的博大胸襟和人性光辉,感受他如何以仁爱之心宽慰他人。
二、教学内容
- 创作背景
-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栖身。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
原诗译文
-
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怒号”指大声吼叫,“三重茅”指几层茅草。
- “飞渡江水洒落江边”,形容秋风中茅草被江水弄到池塘。
- “挂罥长林梢”比喻高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
- “飘转沉塘坳”指低洼的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
第二段: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 说明杜甫面对群童时,内心充满了恶意和狠毒。
-
第三段:“俄顷风定黑下来了。”
- 这句描绘了秋夜的阴沉和天空的变化。
-
第四段:布被多年冷似铁板,“娇儿恶卧踏里裂”。
- 表示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都蹬坏了。
-
第五段:“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说明杜甫因战乱少睡眠,又因秋夜长而湿。
-
第六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人间才能耸现这么多房屋,(到那时)即使唯我屋破受冻而死也心甘!
-
这句揭示了杜甫的仁爱之心,以宽恕和关怀安慰他人。
三、教学内容分析
- 创作背景
-
阐述杜甫的生活背景,突出其对社会和自然的关注。
-
原诗译文
- 叙事性:前三段描述了秋风中的茅屋景象,情感细腻。
-
抒情性:第四段表达杜甫的宽恕与仁爱,最后一段抒发对现实的反思。
-
教学重点
- 掌握诗歌的结构(叙事性和抒情结合)。
- 理解杜甫的“博大胸襟”和“人性光辉”。
四、教学活动设计
- 分组讨论
-
小组成员围绕诗的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创作背景和情感体会。
-
朗读背诵
-
通过朗读和反复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作品回环式编排
-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分段呈现:
- 第一段:叙事性。
- 第二段:抒情性。
- 第三到四段:综合运用。
五、作业设计
- 创作实践
-
每位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写一段随感,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
作品分析
-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杜甫的诗歌及其主题,掌握其创作背景和艺术魅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能够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
- 让学生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 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和抒情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
- 诗歌分析
- 了解诗题的意思,理解诗歌文体和结构特点。
- 分析诗中的加点字并正确读音。
-
理解诗歌情感的基调及其各节的情感表达(痛惜、痛心、痛苦、忧国忧民)。
-
朗读指导
- 教师注意学生整体感知,重点把握诗句的情感和意境。
- 适当讲解一些词汇的正确音标和发音方式。
-
齐读并让学生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调整语速和节奏。
-
情感抒发与书写
- 结合本课内容,学生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 通过书写练习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
- 导语:引入杜甫的诗篇
- 寓情于景:回顾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描述当时民不聊生的黑暗景象。
-
讨论主题:通过诗歌,我们了解了一个民族在战乱中依然保持反抗、追求希望的精神世界。
-
整体感知与情感分析
- 阅读整首诗,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情感基调。
从“秋高”到“愁绪重重”,再到“难眠难醒”,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悲痛。 -
强调诗歌中的“忧国忧民”的主题。
-
朗读与分组背诵
- 全体学生共同朗读,教师注意部分学生的正确发音和语速调整。
-
随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情感的需要调整语速和节奏。
-
小组讨论:诗歌赏析
-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分析,分享交流心得。
- 强调诗歌语言的凝练与表达的深刻性。
-
总结与反思
-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沉郁顿挫和忧国忧民的主题。
- 鼓励学生展望未来的文学创作。
教学设计亮点
- 通过分组朗读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 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与个人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 教师引导学生从“听”到“写”,将诗歌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的感受。
课后练习
- 做一首模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style 的诗。
- 书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涵。
- 观看一段与杜甫相关的视频或文章,思考他写作的意义和影响。
希望这份教学设计能够帮助你在课堂中更好地展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篇关于杜甫诗歌赏析的文章,文章内容包括对原文主题、结构、逻辑以及语言风格的分析,以及按照要求进行段落分隔并包裹在
标签中的形式。
三重茅(几层茅草)俄顷(一会儿)漠漠(灰蒙蒙的)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突兀(高耸的样子)洒(散落)罥(挂)忍能(这样)向昏黑(渐进)衾(被子)何由彻(彻晓、到天亮)寒士(贫寒)见(同现)
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每节情景。
⑴读第一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
三重茅几层茅草俄顷漠漠丧乱突兀洒罥.
这里用了“三重茅”、“几层茅草”来描绘场景的复杂性,暗示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深入。“俄顷”、“漠漠”、“丧乱”、“突兀”等词语都显示出作者对时局变化的敏感和观察力。“低处”的茅屋,屋顶被风吹散,洒落下来,既体现了自然景象的变化,又暗示了某种内心的空虚或不安。“低处”、“低垂”、“昏黑”这些意象进一步营造出一种萧瑟、神秘的氛围。
⑵赏析第二诗节
读此节你会 imagining怎样的情景?
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一个年轻男子的互动场景。诗人在困境中挣扎,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无奈的悲凉感。“口干舌燥”、“回inder拐杖”等词汇都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无助。“独有”这种表达方式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感。
⑶赏析第三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
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亮。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面对突袭时的情景。“狂风怒吼”、“满屋漏雨”、“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黑暗的氛围。诗人作为一位文学巨匠,却无法摆脱困境中的无奈和孤独感。诗人的衣着破旧,被子陈旧,精神低落,正是这种内心的挣扎才促使他继续创作。
⑷设计问题转入第四节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
⑸最后教师做陈述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练习设计
(一)诗中采用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诗中运用了具体形象的意象(如“三重茅”、“几层茅草”、“断雨”等),以及对比与对比的手法,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获得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诗歌整体上以一种简练而有力的结构呈现,每节内容集中且相互衔接。诗中运用排比句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三)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诗歌中的多用并列句和连贯句,使得语调与语速保持一致。同时,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这种语言上的精简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情态度。
(四)欣赏朗诵。
这首诗通过具体形象的意象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爱国情怀。在朗诵时,可以将作者的表情、情感与语言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听众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深沉与含蓄。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对杜甫诗歌节目的分析与赏析,深入探讨了其忧国忧民、心系民生的情怀。文章不仅展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还通过具体事例和语言表达,揭示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责任感。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