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识目标: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简单组成和用途;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热爱科学,愿意主动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
4.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生活中和学校的实验资源用显微镜和望远镜做一些观察。
5. 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6. 教师将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阅读、批阅并标注闪光信息。
一、 擂台赛式活动课: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再让他们他们用自己搜集的信息优势参与擂台赛式的竞赛。
1. 比赛规则:每位同学可以向其他组提出疑问(问题内容尽可能合理、科学),被质问的同学则需尽可能完整、科学地回答问题。信息资料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均可得分(最高得分10分);提问的同学的问题内容科学、有意义且水平较高也可加10分。
2. 竞赛进行中:比赛按规则进行,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参赛学生进行竞赛引导。一方面对表现积极的选手给予表扬,并对其胆量不足的同学进行暗示和鼓励;另一方面在科技发展方向方面,若 contestants过多地介绍国外科学家的贡献,而忽略我国科学家的贡献时,应适时地引导 contestant们,让他们也提供一些我国科学家做出的贡献(如“白春礼”、“姚俊恩”等)。 3. 越来越明显的竞争:相同的信息来源,由于信息来源不同,出现矛盾或有出入,可暂根据信息源的可信度来评判。如相同的信息一个来自网站,一个来自各类大百科全书,我们暂以大百科全书提供的信息为准,并提醒 contestant们再进一步考证。
3. 竞赛结果:根据得分情况,评出擂主。
课堂实录:
1. 主持人为物理老师,帮助计分。
2. 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
3. 擈台赛开始。
第一参赛组:显微镜组的谢静同学,内容是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使科学家有一双能看见原子的眼睛,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卢斯卡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者宾尼格和罗勒。
(这时,每位同学露出喜悦之色,感叹“原来,课本上介绍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是那几位科学家发明的,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抓住了时机,主持人将谢静同学的信息中的闪光点总结,并建议加5分。)
第二组:程思遥同学举手示意站起来发言: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固然了不起,但是我搜集到的信息,有放大倍数比它们还大的显微镜问世。据新华网消息,日本奈良尖端科技研究生院的大门宽教授应用“圆偏振光电子衍射原理”开发成功立体显微镜中的“圆偏振光电子衍射原理”,你们知道究竟是什么原理吗?
(主持人趁热打铁:选手的阐述有根有据,同学们同意加5分)。
第三组:显微镜第一轮比赛开始...
显微镜第一组同学向第二组选手挑战:你们刚才提到的日本科学家成功开发的立体显微镜中的“圆偏振光电子衍射原理”,你知道究竟是什么原理吗?
(主持人肯定了第二组选手反应敏捷,回答得合情合理,应得5分)。
显微镜第一组又一位选手: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是什么时候、谁发明的吗?又是谁第一个将它应用于科学研究上?最早、最出色的显微镜是谁制造的?回答……同学们被他的问题和答案深深吸引,个个心悦诚服(加5分)。
显微镜第二轮比赛开始...
显微镜第一组选手:电子显微镜虽然是外国科学家发明的,但1958年我国也成功地研制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信息);1982年,宾尼格和罗勒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但1988年中国科学家白春礼和姚俊恩也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加5分)。
显微镜第二组选手:显微镜的应用:1。 文检专业;2。 痕迹专业;3。 法医专业;4。 毒化专业。(内容略)
(同学基本能听懂,加5分)。
又是一场“恶战”,又有选手:还有超声显微镜,它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超声学显微镜(加5分)。
(又轮到望远镜组比赛了)
望远镜第一组有新招:中国科学家计划发射“太阳空间望远镜”(内容详细,易懂加5分)。
望远镜第二组的李旭明来一个“大满贯”:他拿着下载的打印出6页16开纸的内容在选读,介绍望远镜的发展简史:折射式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哈勃望远镜、空间红外望远镜、新“哈勃望远镜”、空间干涉望远镜、地外行星搜索者(同学们鼓掌,加10分)。
(比赛结果:显微镜组两组各得40分,打了个平手;望远镜组第一组40分,第二组45分,望远镜第二组是本次擂台赛的冠军。比赛结束后,将学生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供学生传阅,以便进一步交流。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