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州词》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它蕴含着千年文化的积淀。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形式,而古诗正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与智慧结晶。古诗是汉民族文字的精炼、凝练,凝结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将情感、哲理、智慧巧妙地表达出来。作为教师,我选择了以《凉州词》教学尝试,探讨古诗教学的新路。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我所教的课中,我选择了王之涣的作品《凉州词》,试图通过这一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语言与情感。
新课标强调课标的实现:背诵优秀诗文60段(段),理解诗文15句。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读字、读词的熟练度不够,对诗文的整体把握也存在不足。我试图通过“自读自悟”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我的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学科整合与教学引入
在《凉州词》的课中,我尝试将历史、地理知识融入到古诗教学中,通过《从军行》、王翰的作品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这样既让学生在初学古诗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传统的“先讲后读”模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充分的阅读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朗读《凉州词》,让他们以一种自由的方式感受诗句的情感和意境。同时,我也鼓励他们进行分心思考与交流,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
明确的指向与情境化教学
在这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情境,通过“自读自悟”的方式,让他们将诗句中的意象转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分析《凉州词》前两句时,既可以看到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更能体会到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
整体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在课中采用了多种朗读技巧,包括板书法、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更深入地理解诗中的意境与情感。通过这些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古诗的魅力。
这是一堂既有知识传授也有情感体验的课,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古诗教学需要以情为向、以实为本,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情感力量。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