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岱房庵经典散文
今年"五一"前夕,我驱车近五十公里,至福建省南靖县靖城镇的大房村,此地有一处建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刹——"岱房庵"。在中国古代,“寺”与“庙”有着巨大的差别。“寺”是指和尚修行和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是超然世外的境界;而"庙"则是历代炎黄子孙为纪念国殇、忠孝、义勇等优秀人士而供奉的地方,祭拜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这里又如何出现了一个"庵"?一路上,我带着这个疑惑琢磨了很久……
是的,就是在中国八大方言中的闽南话,民间也较少将"寺庙"连在一起读;倒是将"庵庙"凑在一起念占多数,其中终究有何缘故呢?
刚至庵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有求必应,佛法无边"的门两旁呈"八"字形巨幅"九龙壁"浮雕,长有12米,高1米多,是福建省南靖县目前最大的九龙壁石雕。它整体雕像镌得活灵活现,十分清秀、雅丽而灵动。进入大门,是一汪巨大的放生池,池里游弋着各色大小不一的鱼儿,尤其是那活泼可爱的金色鲤鱼,更是惹人眼目。
过了廊桥,便是两旁七进廊宇,廊前矗立着十二生肖石像,再深入就是四座六面体"广济亭";庵的左侧有一座戏台,右侧是一棵1996年就被列为省级保护的千年古樟树,亭台中间各设一座石雕巨象。过了石雕巨像,就到岱房庵主体建筑,它为燕尾脊悬山顶式格局——"庵顶雕龙绘凤",瓷雕工艺精湛美观,整体为石砌墙基青砖墙体;庵内雕梁画栋,饰有许多花卉和飞禽走兽;16根石柱均镌有各朝名人墨客不同书法。其中大门石柱两旁石板上有一副十分醒目的对联,是仿青铜器造型的古篆体字,所以就是一般的书法家是无法辨认,后经福建省考古专家解注,认为是"福地为乡来肇刹,阐门斋喜是崇林",如此仿古青铜器的古篆体字就是在闽南民间极其罕见;殿内还有乾隆年间"知漳州府事"(相当为如今的"市长")李本南题写的行楷"敢谓虔诚通法座,顷时甘雨沛桑田";还有国学生林明辉敬题的草书"锡卓三坪大地已成法界,香分一瓣房山复建经堂"等。这些楹联寓意深远,韵味无穷而深刻,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庵内分前后二进,以门厅、天井、回廊、大殿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有500多平方米,供奉的主神像是"广济祖师"(为唐宣宗皇帝特敕"法号")——杨义中。最是天井里的四墩廊柱,均有活灵活现的蟠龙缠柱浮雕,极为神奇、美观而大方。
据《南靖县志》(清乾隆版)记载:"明宣德年间,因迎祖师像祈雨,过浮山大坪社,遂止不去,乡人筑寺祀之。也就是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福建南靖‘赤地千里’,乡人至平和县三坪寺迎祖师出巡祈雨,农历六月十六日抵达‘大坪社’(今大房村),结果祈雨灵验,各地民众纷纷前来敬拜,祖师像也随之一时无法回三坪寺。当平和县“三坪寺”住僧和当地信众前来要求时,岂料祖师显灵,三抬不起……后乡人三卜杯珓,才知祖师愿留房山开基,乡人因此集资兴建了此庵。"
悉查此情,我才恍然大悟:因为"庵"在中国古代特指圆形草屋或小庙。“祖师愿此开基”应理解为——祖师的神灵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愿此筑庵建庙,以达到更多更好地济世为民的效应。然而,同样是祭拜"广济祖师",平和县就有"三坪寺",而此地为"庵"(意指小庙)呢?其实,“三坪寺”原为“三平真院”。是为杨义中于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从广东罗浮山经潮州(今广东潮安)走闽粤古道来到福建闽南后,在漳州芗城开元寺后的半云峰下(今紫芝山)建下“三平真院”。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七月,李炎下令“废佛汰僧,简并佛寺”,在全国范围内废除44600多座佛寺,并遣散26万多和尚、尼姑,三平真院也于那时被毁。杨义中在此情况下,不得不于唐懿宗李-preview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率众僧爬山涉水,迁至闽南一隅的深山老林——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并在三坪九层岩峡谷中,依靠当地百姓的力量,在大柏山麓创建如今的“三坪寺”。所以,“三坪寺”是杨义中在世时修行与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应称为“寺”,而岱房庵初建时杨义中已圆寂553年,乡人以杨义中为“神”,供奉的是“神”而非“佛”,并以杨义中的神像来祭拜求雨,所以应称“庵”或“庙”。如今,“三坪寺”是杨义中在世时修行与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而岱房庵初建时,杨义中已圆寂553年,乡人以杨义中为“神”,供奉的是“神”而非“佛”,并以杨义中的神像来祭拜求雨,所以应称“庵”或“庙”。如今,“三坪寺”是杨义中在世时修行与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而岱房庵初建时杨义中已圆寂553年,乡人以杨义中为“神”,供奉的是“神”而非“佛”,并以杨义中的神像来祭拜求雨,所以应称“庵”或“庙”。如今,“三坪寺”是杨义中在世时修行与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而岱房庵初建时杨义中已圆寂553年,乡人以杨义中为“神”,供奉的是“神”而非“佛”,并以杨义中的神像来祭拜求雨,所以应称“庵”或“庙”。如今,“三坪寺”是杨义中在世时修行与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而岱房庵初建时杨义中已圆寂553年,乡人以杨义中为“神”,供奉的是“神”而非“佛”,并以杨义中的神像来祭拜求雨,所以应称“庵”或“庙”。
从此以后,乡人都以“庵”来称呼此庙。一遇长时间旱情,人们都会自觉地走远,避开那些堵在道路中央的山墙。而我,在"五一"期间,刚好是春游的高峰期,我就决定带上了我的相机,去观察一下这里的风景。
进入大房村后,我看到了一条蜿蜒的小路,小路两旁种着整齐排列的几棵古树,树干挺直高大的,绿意盎然。走在林荫小道上,我感受到了"禅"的氛围。远处的大山耸立而起,仿佛有人从山下走来,留下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
终于到达大房村的时候,我的心情特别愉悦。因为有这个机会,我们有机会好好观察一下这个古刹——"岱房庵"。在参观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附近的"三坪寺"也有自己的小门,而且它也建起来了。每当有人来 visit 它时,"三坪寺"都会显得更加热闹和温馨。
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当我第一次真正踏上登上"岱房庵"的顶楼时,我看到了一排巨大的九龙壁浮雕,它们都是由现代设计师精心打造的。这些巨大的铜镜石像不仅展示了祖师的神威,也增添了整个村子的古朴氛围。
在参观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传承感。每当人们来到这个地方,都会自觉地远离那些阻碍他们前行的道路。而我,作为一个热爱旅行的人类,也发现了这种精神的延续。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