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 绘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
音乐美
节奏感:诗中的“悄悄”、“轻轻”、“沉默”等词语反复出现,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每句诗换韵,音尺安排巧妙,如“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音韵美:音节抑扬合度,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读起来朗朗上口,每节有二至四句尾韵相同,一三句押韵或二四句押韵,显示出高超的作诗技巧。
绘画美
色彩鲜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词语,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等,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动态感,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构图美观:诗中的景物描写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通过比拟和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与情感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实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建筑美
形式严谨: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句字数相差不多,实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既有格律诗的规整,又有自由诗的灵活。
视觉美感: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诗中的空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读起来感觉和谐自然。
《再别康桥》通过这三美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不舍,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无奈。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