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正文案网-每一句好文案都值得收藏

铭正文案网-每一句好文案都值得收藏

孟子告上有什么?

59

《孟子·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进行了关于人性本质的辩论。告子提出了几种关于人性的观点,而孟子则逐一进行了反驳和阐述。

告子的观点

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告子认为人性就像杞柳树,义理就像杯盘,把人的本性纳于仁义,就像用杞柳树来制成杯盘。

性犹湍水也:告子认为人性就像急流的水,无分于善不善,就像水无分于东西。

生之谓性:告子认为“生”就是性,即人的本性就是其出生时的状态。

食色,性也:告子认为食色是人的本性。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告子认为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

孟子的反驳

关于杞柳和桮棬:孟子反问告子是否能顺着杞柳的本性来制成杯盘,还是毁伤杞柳的本性来制成杯盘,以此来比喻是否能顺着人的本性来培养仁义。

关于湍水:孟子指出水虽然无分东西,但有上下之分,人性向善如同水往低处流,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内在的仁义。

关于生之谓性:孟子同意“生之谓性”,但强调“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即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行为可以受外界影响而变坏。

关于食色:孟子没有直接反驳告子的观点,但通过其他论述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关于仁内义外:孟子反驳告子的观点,认为仁是内在的,义也是内在的,不能将仁归为内在,义归为外在。

孟子的辩论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告子的观点则较为复杂,既有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也有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观点。通过这场辩论,孟子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