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故乡》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比手法的运用
景物对比:小说通过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相融合,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如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形成对比。
人物对比:小说中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杨二嫂与“我”等人物今昔的强烈对照,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趋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人与人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
传神的肖像描写
鲁迅通过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勾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中年闰土的饱经沧桑、杨二嫂的“豆腐西施”形象等。
深沉的景物描写
小说开头用隐晦的天气、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等景物描写,透漏出“我”悲凉的情绪,深沉地激荡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
白描和对话的运用
鲁迅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少年闰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如二十年前的闰土与“我”哥弟相称,二十年后语言极少,由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辛苦麻木”的贫苦农民。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鲁迅惯于在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和人物,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使读者易于走入“我”的思想情感之中。
情感的复杂与忧郁
小说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忧郁的美,这种情感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的;不是色彩鲜明的,而是浑浊不清的,需要读者慢慢地咀嚼、感受和体验。
叙事艺术的复调性
小说中的复调,按巴赫金的研究,是指一部小说中有多种独立的、平等的、有价值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对话和辩难的关系共存,把人和人(作者和人物)、意识和意识放在同一个平面上。
通过这些写作特色,鲁迅在《故乡》中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本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