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讲述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当时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途中在襄阳听说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便特地前去拜访。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在江夏的黄鹤楼,两人愉快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以春光明媚的三月、繁花似锦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深情厚谊和离别的惆怅。
诗歌前两句叙事,讲述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作者还久久站在江边远眺,不肯离去。他心里一定有恨。
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以景抒情,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离别的场景,含蓄深厚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达到了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