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解释,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核心定义
积极心理学是关注人类积极品质和心理资源的学科,与传统心理学侧重缺陷和问题不同,它强调通过发掘和培养优势、积极情感和行为来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二、主要研究范畴
1. 积极情感:包括喜悦、满足、希望等,认为积极情感是幸福感的基石,能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
2. 积极思维:如乐观、感恩、希望,通过培养积极认知方式改善心理健康。
3. 积极行为:包括参与社会活动、追求个人成长等,强调行动对幸福感的直接影响。
4. 优势发挥:关注个体独特优势(如创造力、勇气),通过优势导向提升效能感。
5. 心理韧性:研究如何应对逆境,通过积极应对策略增强恢复力。
6. 意义感:探讨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如成就、人际关系),为生活赋予更深层次意义。
7. 人类潜能:挖掘创造力、创新思维等潜在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
8. 幸福理论:包括“幸福1.0”(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和“幸福2.0”(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成就)。
三、关键理论模型
PERMA模型:由塞利格曼提出,包含积极情绪、参与、关系、意义、成就五个要素。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配比理论:强调适度积极情绪促进幸福,过量则可能引发浮夸。
四、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领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通过培养积极思维提升学习效率,或通过增强社会关系改善孤独感。
注:由于积极心理学内涵丰富,不同学者可能从侧重角度进行划分,以上解释综合了主流研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