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成语故事包括:
刺股:
苏秦游说秦王未果,回家后刻苦自励,夜以继日地读书,甚至用锥子刺大腿以保持清醒。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操刀伤锦:
郑国大夫子皮想让小臣尹何担任官职,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比喻才薄力单,难以胜任。这个故事后来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胜任。
楚幕有乌:
楚军撤走时留下空营幕,乌鸦栖息其上,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这个故事后来用来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这个故事后来用来形容欺骗和失信。
老马识途:
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山戎国,管仲建议用老马带路化险为夷。这个故事后来用来比喻经验丰富的人能指引方向。
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负荆请罪:
赵国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被封相国,廉颇不服,后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两人和好。这个故事后来用来形容知错能改,勇于认错。
纸上谈兵:
赵括饱读兵书,自认为是天下无敌,但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这个故事后来用来形容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令五申:
孙武在操练宫女时,严格执行命令,将两名不服从命令的队长处死。这个故事后来用来形容严格执行纪律。
围魏救赵:
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齐国出兵救赵,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战术。这个故事后来用来形容用围攻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退避三舍:
晋文公在楚成王许诺下,承诺如晋楚发生战争将退避三舍,后来在城濮之战中兑现诺言,大败楚军。这个故事后来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一鸣惊人:
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形成大治局面。这个故事后来用来形容长期默默无闻,一举成名。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后,立志报仇复国,最终灭掉吴国。这个故事后来用来形容忍辱负重,最终成功复仇。
问鼎中原:
楚庄王在推行霸业过程中,曾率军在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表明夺权之心。这个故事后来用来形容企图夺取最高统治权。
东施效颦:
越国丑女东施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样子,结果适得其反,被人嘲笑。这个故事后来用来比喻胡乱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盗憎主人:
故事讲述了盗贼憎恨自己的主人,结果反而害了自己。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事反而害了自己。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还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成为后世传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