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沧浪亭》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词,作于他被罢官苏州次年,正值壮年却怀才不遇的时期。全词表现了作者不甘沉沦、进退矛盾的心态,风格清旷豪迈,慷慨深沉。
词的上片写隐逸之乐,词人在湖山之间潇洒度日,与鱼龙为伍,追慕陶朱、张翰之为人,扁舟垂钓,载鲈归来。自然界的风风雨雨都不置心中,它们也不可能像官场中的暴风雨那样伤害词人。下片才写出被迫过这种生活的痛苦,词人明确表示“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其真实心声是抗拒、排斥这种生活方式。对“壮年”的追问,充满着愤慨不平之气,词人其实并不“潇洒”,并不超脱。故作“垂钓”状,事实上则“又恐鸥鸟相猜”,这依然是词人内心进与退矛盾的形象表露。“无语看波澜”的结局,就是一种不甘心的表示。词人后来再度出仕,就说明了一切。
从沧浪亭极日远眺,一览太湖风光。虬风物潇洒,澄静深远,烟波浩淼,水流旷远。作者完全沉浸在与天地同乐的沉醉中。其在《沧浪亭记》中说:“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作者自号“沧浪翁”,其人生境界似乎已经达到“乐天”的程度。然而,“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突然,某种意识发作猛然将作者拉回到现实中,某种生命的忧思和烦恼在心中升起。而“念”“忽”“急”“还”更是展现了一种意识的时间之流。扁舟急桨,撇浪载鲈,在天地归一的境界中惊现了人生的繁忙和生命的艰难。“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则昭示了人生之路的风雨猝然与曲折蜿蜒。
上阕之转折在于“忽”字,将自我生存的意识唤起,从而使得作者脱离归隐自然的混沌状态,而有意识于生存意义的危机。 “沧浪亭”取意于屈原《渔父》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
综上所述,苏舜钦的《水调歌头·沧浪亭》通过对太湖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彷徨和忧心,同时也展现了他不甘沉沦、进退矛盾的心态。词中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境遇的无奈和愤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